本次旅程共參觀15間教堂,故在此先概述我們平常較少接觸的東正教與俄羅斯東正教教堂,希望這些資訊對不想聘請當地導遊或租用語音導覽機的遊客有所幫助。
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的5間教堂,內部都不准拍照或攝影。其他有些比較小的教堂則是內部太暗,也無法取景。
東正教
基督教誕生於西元一世紀,初期受羅馬帝國壓迫,直到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與李錫尼頒布米蘭詔書Edict of Milan,宣布在羅馬帝國境內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以及394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
狄奧多西一世於395年臨終前,把羅馬帝國分封給兩個兒子,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首都位於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和首都位於羅馬的西羅馬帝國。基督教也隨之分為東西兩教會。
330年君士坦丁遷都君士坦丁堡(該城古名拜占庭,君士坦丁改其名為新羅馬,但普遍被稱為君士坦丁堡),羅馬失去做為首都的重要性。
476年因日耳曼各族入侵,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自此沒統一過)。繼起的中世紀各王國君主、諸侯傾軋,權力出現真空,羅馬教宗的政治權力因此大增。
在東羅馬帝國,宗教和政治權力互相支持,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與皇帝之間沒有羅馬教宗與西方各個君主那樣的競爭關係。
東西方教會所處政治、社會、地理環境不同,長期下來,對教義與禮儀多有歧見。1054年羅馬教宗與君士坦丁大主教將彼此「破門」(逐出教會),基督教正式分裂為羅馬公教會(天主教)與東方正統教會(東正教)。
相較於天主教,東正教自認更接近基督教的原始樣貌與教義,故名為正教;因地處東方,故曰東正教。
1453年東羅馬帝國為鄂圖曼帝國所滅,但東正教保留了下來。
當時,東正教在埃及受到穆斯林控制,在俄羅斯很興盛,所以莫斯科成了新的東正教中心。
(土耳其2012年的史詩電影「征服1453」<Fetih 1453>,就是改編自鄂圖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的歷史事件,值得一看。)
東正教不像天主教以教宗領導的羅馬教廷為中心,而是由稱為「自主教會」或「自治教會」的地方教會組成。
自主教會是東正教最高級別的獨立教會,彼此在管理上獨立、不受其他教會的管轄,以共同的信仰與聖禮做紐帶。最早的四個自主教會位於羅馬帝國的四個主要東方城市: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耶路撒冷、安提阿。後來由於前述的歷史因素,俄羅斯正教會也取得了同等地位。
比自主教會低一級的是自治教會,由某一自主教會的領袖管轄。
目前東正教共有15個自主教會。這15個自主教會承認君士坦丁堡牧首為普世大牧首的地位,但在大公會議中普世大牧首除了擔任主席以及整個正教會的發言人之外,權力並不高過在場其他牧首。
東正教允許結過婚的神父和執事,只是婚禮要在上任前完成,離婚或是成為鰥夫,不能再婚,除非不再擔任神父和執事。主教則是都不能結婚,因為他們是從僧侶中選出來的。主教、神父和執事都由男性擔任,女性不可以擔任這些神職。
俄羅斯東正教教堂
圓頂
初期模仿拜占庭風格,視君世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為典範,採用穹頂而非平頂,意寓天空。但地處北方的俄羅斯逐漸在教堂設計上強調垂直性,於穹頂上再加建尖圓錐形的「頂」,有利於雪的滑落,使積雪不至在漫長且嚴寒的冬季壓壞教堂屋頂。
尖圓錐形的屋頂亦逐漸由樸素的盔帽式轉變為華麗的洋蔥式。洋蔥型圓頂被賦予燭火的象徵意義。伊凡四世(西方稱為恐怖伊凡,但這次發現他在莫斯科當地被稱為伊凡大帝)時期興建的聖瓦西里大教堂(聖巴索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СоборВасилияБлаженного]即結合了擁有華麗洋蔥型圓頂的10間教堂。
莫斯科 聖母升天大教堂Cathedral of the Dormition [Успенский Собор],建於1475-79年
莫斯科 聖瓦西里大教堂(聖巴索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Собор Василия Блаженного],建於1555-61年
圓頂的數目具有重要的寓意,例如:
1:唯一的上帝
3:三位一體
5:基督與新約聖經4位福音書作者
7:七聖禮
9:九級天使
13:基督與12使徒
33:基督在人世的33年
莫斯科 聖母領報大教堂Cathedral of the Annunciation [Благовещенский собор],建於1484-89年
圓頂的顏色,亦有非正式的宗教意涵:
金色:基督
藍色:聖靈
綠色:三位一體
此外,獻予聖母的教堂,其穹頂或圓頂常是飾有金星的藍色;獻予聖人,常是綠色或銀色;修道院,常是黑色。
莫斯科 天使長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the Archangel [Архангельский собор],建於1505-08年
莫斯科 十二使徒教堂Church of the Twelve Apostles [церковь Двенадцати Апостолов],建於1653-56年
莫斯科 聖喬治教堂Church of St. George [Церковь Георгия Победоносца],建於1657-58年
十字架
有別於一般常見的十字只有一個橫樑,東正教十字有三個橫樑。
最上方的短橫樑象徵基督受難時釘在頭上方的標示,常刻有拉丁文縮寫「INRI」或希臘文縮寫「INBI」意為「拿撒勒人耶穌,猶太人的王」。
最下方的斜樑:1. 表現出基督受難時腳下有踏板承其重,延長了受難時間;2. 橫樑是斜的,代表基督所承受的痛苦,以及基督右側的盜賊選擇了正確的道路而左側的盜賊則無。
聖像畫
簡稱聖像,是指以平面畫像來表達神靈、聖人或神跡。
由於舊約聖經禁止崇拜偶像,東正教便發展出以聖像畫來作為瞻仰基督、聖母、聖人的獨特傳統。聖像被譽為「天國之窗」,彷彿聖像畫可通往天堂,而畫裡的聖人就在此窗戶中看著信徒。聖像本身不被當成神來膜拜。
反對者認為聖像崇拜等同於偶像崇拜。東羅馬帝國曾為了禁止聖像崇拜,而大肆迫害聖像畫師與信徒,但最終仍向民眾堅強的聖像崇拜傳統妥協,再次肯定聖像的價值與意義。
畫中人物經常只有肌膚的部分是用畫的,其他諸如衣物或背景以金屬或寶石製作。長期下來,聖像畫成為獨特的藝術品。
教堂格局
因教堂是解救世界免於在誘惑的大洪水中滅頂的「救贖的方舟」,東正教教堂多半都是長方形;另一種常見的形狀是十字形。
聖彼得堡 聖以薩大教堂St. Isaac's Cathedral [Исаакиевский собор],建於1818-58年
教堂內部可分為三大區域:前廳、中殿、聖壇。
無論教堂的平面形狀為何,聖壇都位於東邊,鐘樓會建在教堂西側。
前廳
是教會與外界的連接處,所以嚴格來說,非東正教徒只能進到前廳。
開放給遊客參觀的教堂,訪客幾乎都可進到聖幛前。
進入中殿,須通過一道聖門。某些教堂的前廳小到像是門廊或玄關,會讓訪客誤以為進入中殿的聖門是該教堂的入口。
中殿
教堂主體,是信徒站著做禮拜的地方。
東正教教堂與西方教堂有一明顯的差異:中殿沒有長椅,因為人在上帝面前應該站著,且承襲猶太傳統,男右女左,代表在上帝面前男女平等。
(但東正教教堂在美國等等以天主教或新教為主的國家,可能會設置長椅。且在一些現代的教堂中,家人會站在一起。)
牆上布滿聖像或聖人/聖經故事的壁畫。
中殿的穹頂有基督的聖像,通常在穹頂之下會有代表聖人與使徒的吊燈。
最常見的中殿形狀是十字形或開放的正方形。
莫斯科 聖瓦西里大教堂(聖巴索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Собор Василия Блаженного],建於1555-61年
聖彼得堡 聖以薩大教堂St. Isaac's Cathedral [Исаакиевский собор],建於1818-58年
聖彼得堡 基督復活大教堂Cathedral of 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 [Собор Воскресения Христова],建於1883-1907年
聖幛(或稱聖像屏)
是布滿聖像或宗教畫,位在中殿與聖壇之間的屏或牆,通常會有三個門。
中間的門稱為聖門,只有神職人員可走,在沒有禮拜時會關閉。兩側的門稱為執事之門(因執事在禮拜時由南門進、北門出聖壇)或天使之門(因南北兩門上常分別飾以天使長米迦勒與加百列)。
聖幛通常很高但是不及屋頂,這樣信徒才能清楚聽見在聖壇中進行的聖禮。
一些較小或現代的教堂會以幾幅聖像替代聖幛。
聖幛是連接天堂(聖壇)與人世(中殿)的象徵。
聖幛上的聖像如何排放是有規範的,最大、最完整的聖幛有5層,由下而上:
第一層:聖門右側是基督,再右是施洗者約翰;聖門左側是聖母懷抱基督,再左是該教堂獻予的聖人。若還有空間,則是聖尼古拉、一位或以上的新約聖經4位福音書作者。
第二層:正中是基督,左側是聖母,右側是施洗者約翰。若還有空間,則是天使長米迦勒與加百列、聖彼得與聖保羅、其他聖人。
第三層:東正教12節日。
第二層與第三層可互換。
第四層:正中是聖母,兩側是舊約聖經的先知與族長,後者包括雅各(後改名為以色列)的12個兒子。
第五層:正中是基督或三位一體,兩側是基督的12門徒。
第四層與第五層也可互換。
「最後的晚餐」亦常見於聖門上方。
聖幛一定會具備第一層,但其他層則不一定。若須取捨,內容多半來自第二或第三層。
莫斯科 聖瓦西里大教堂(聖巴索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Собор Василия Блаженного],建於1555-61年
聖彼得堡 喀山大教堂Kazan Cathedral [Казанский кафедральный собор],建於1801-18年
聖彼得堡 聖以薩大教堂St. Isaac's Cathedral [Исаакиевский собор],建於1818-58年
聖壇
只有神職人員可進入聖壇,且何種身分、使用哪個門、何時與如何進出都有規範。
如同教堂模型般的聖體盤置於聖台上,前方放置金屬封面雕刻精美的福音書,福音書下方有內置聖人遺物的絲布袋。
聖台後方有象徵耶路撒冷聖殿的七枝燭台,其後是金色的遊行十字架,十字架兩側是象徵六翼熾天使的聖禮扇。
聖台後的牆面上,是十字或基督像。
聖彼得堡 聖以薩大教堂St. Isaac's Cathedral [Исаакиевский собор],建於1818-58年
延伸閱讀:
俄羅斯13日自助行:8/21 聖彼得堡:凱薩琳宮 / 凱薩琳公園
俄羅斯13日自助行:8/22 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國立隱士廬博物館、艾米塔吉博物館)
俄羅斯13日自助行:8/23 聖彼得堡:彼得保羅要塞 / 聖以薩大教堂